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给友人刘禹锡(字乐天)的一首回应诗,通过描述一个荒凉之地的生活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遭遇贬谪的深切同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题目背景
诗的题目提到“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其二”,说明这是白居易应和刘禹锡的作品中的一首。刘禹锡给白居易寄来了关于自己被贬到通州的事情,白居易深受触动,写下这首诗来回应。
现代语言解析
第一联
“平地才应一顷馀,阁栏都大似巢居。”
解释一下,这里的意思是说,这个地方的地势非常低洼,面积也不大,差不多才一顷多(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5亩)的地。而且房屋的阁楼和栏杆看起来就像鸟巢一样简陋。
第二联
“入衙官吏声疑鸟,下峡舟船腹似鱼。”
这一联描绘了当地的行政管理和交通情况。官员的声音听起来像鸟类的鸣叫,而通过狭窄的峡道行驶的船只,肚子(这里指船舱)挤得满满的,就像是鱼游水一样。
第三联
“市井无钱论尺丈,田畴付火罢耘锄。”
市井中没有钱来谈论寸尺长短,农田也被火灾摧毁,农夫们无法耕作。这里描述的是当地的经济萧条和农田毁坏,反映出非常落后的农业生产状况。
第四联
“此中愁杀须甘分,惟惜平生旧著书。”
最后这一联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只能顺应命运,接受这种生活的不幸;但即便是这样,他也非常珍惜自己平生所写的书,舍不得放弃学问。
结论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被贬之地生活环境的艰苦,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朋友遭遇的理解和同情。诗中没有直接表露悲伤的情感,但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让读者能够体会到那种无奈而又坚韧的态度。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