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书院
江陵于分宜,相去一问耳。
分宜无不至,江陵亦诚鄙。
但看郑乡校,书院曷可毁。
毁之甚防川,天下纷然矣。
朝野乃相持,岂复有国是。
岿然鲁灵光,二泉九龙峙。
文庄去已久,并移忠定祀。
固赖贤守令,虚堂亦可委。
清风吹竹林,清泉流不已。
在下师文庄,在上侨可企。
不闻古大臣,休休无他技。
分宜无不至,江陵亦诚鄙。
但看郑乡校,书院曷可毁。
毁之甚防川,天下纷然矣。
朝野乃相持,岂复有国是。
岿然鲁灵光,二泉九龙峙。
文庄去已久,并移忠定祀。
固赖贤守令,虚堂亦可委。
清风吹竹林,清泉流不已。
在下师文庄,在上侨可企。
不闻古大臣,休休无他技。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两位历史人物(江陵和分宜)的行为,批评了当时社会盲目破坏书院文化的现象,同时赞美了坚守文化传承的"二泉书院"。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批判部分(前八句):
- 用江陵和分宜两个人物作对比,暗示某些当权者目光短浅、行为卑劣。
- 以郑国子产不毁乡校的典故,反对当时毁坏书院的风气。
- 警告这种行为就像堵塞河流一样危险,会导致天下混乱、朝野对立。
2. 赞美部分(中间十句):
- 突出描写二泉书院像鲁灵光殿一样巍然屹立。
- 提到书院纪念的文庄、忠定等先贤,赞扬当地官员保护书院的行为。
- 用"清风吹竹林,清泉流不已"的生动画面,展现书院宁静致远的氛围。
3. 升华部分(最后四句):
- 指出书院既能传承先贤文化(文庄),又能培养高尚品德(侨)。
- 强调真正的大臣应该像古代贤相那样宽容大度,而不是靠小聪明。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具体的历史典故和人物对比,让批评更有力量
- 对书院的描写充满画面感,让人感受到文化传承的美好
- 最后升华到为官之道,使主题更具普遍意义
- 语言朴实但寓意深刻,展现了作者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全诗表达了反对文化破坏、主张教育传承的核心思想,在今天仍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