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座名为“宿觉庵”的寺庙,表达了作者对修行与世俗生活的思考。
首句“公说曹溪事,经今六百年”,提到了曹溪的典故,曹溪是禅宗六祖惠能传法的地方,暗示了这座庵堂与禅宗的深厚渊源。接下来,“庵基平地筑,碑记远人传”,说明这座庵堂是在平地上建起的,但它的名声却传播得很远,吸引了各地的人前来。
“种竹初遮日,疏岩只欠泉”描绘了庵堂周围的环境:竹子刚刚种下,还不能完全遮住阳光;岩石间少了泉水,显得有些干燥。这两句既写了自然的景象,也暗含了修行之路的艰辛与不完美。
最后两句“自当居鼎鼐,岂在学修禅”是作者的观点:他认为真正的修行不一定要在寺庙里,而是可以在世俗生活中,就像“鼎鼐”一样,担任重要的职责。修禅并不是唯一的选择,生活中的责任和担当同样重要。
整首诗词通过描述庵堂的景致,表达了作者对修行与世俗生活的辩证思考,认为修行的境界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而不必拘泥于形式。
徐照
徐照(?~1211)南宋诗人。字道晖,一字灵晖,自号山民,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家境清寒,一生未仕,布衣终身,以诗游士大夫间,行迹扁及今湖南、江西、江苏、四川等地。宁宗嘉定四年卒。徐照是“永嘉四灵”之一,其诗宗姚合、贾岛,题材狭窄,刻意炼字炼句。据叶适说,他是“四灵”中首先反对江西派而提倡晚唐诗的诗人。他主要写近体诗,五律尤多。徐照一生有三种爱好:嗜苦茗、游山水、喜吟咏。死后朋友出钱为他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