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蒋颖叔南郊祭告上清储祥宫(二十六韵)

特起朝阳内,祠宫极邃清。
高窗窥玉女,巨闑守昌明。
盛掩秦诸畤,雄逾汉两京。
垣横天上紫,洲露海中瀛。
黄帝初龙跃,中原罢虎争。
樵夫亦谈道,行旅不持兵。
此地脩禳禬,于时保利亨。
柏梁灾未几,陈宝诏重营。
御帑金缯出,慈闱服玩并。
标题动宸翰,撰次属鸿生。
玉刻黄冠印,金书秘殿名。
妙经藏洞观,真箓佩威盟。
仙溜花间静,琼枝物(文本作槛)外荣。
肇禋承帝祉,肆眚顺民情。
天施宁论报,风行不计程。
近传闻磬管,时或见旄旌。
海岳朝双阙,星辰集上楹。
礼如尊太一,事异宠文成。
大以圆丘报,长于至日迎。
侍臣来祭告,法驾欲时行。
釐事通元气,高真达孝诚。
庆增黄帝系,寿续太阴精。
西北夷门峻,东南辇路倾。
云行博山气,风卷步虚声。
符贶方期应,英髦各汇征。
讴歌兴法从,可见泰阶平。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展现了古代帝王对神灵的敬畏和对国家的祈福。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祭祀的场景、氛围以及背后的意义娓娓道来。

首先,诗词开篇描绘了祭祀地点的庄严肃穆。朝阳初升,祠宫深邃而清净,高大的窗户仿佛在窥视天上的仙女,巨大的门闩守护着昌明的气象。这里不仅超越了秦代的祭祀场所,甚至比汉代的两京还要雄伟。紫气横亘天际,海中的仙洲若隐若现,给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感觉。

接着,诗人讲述了祭祀的历史背景。黄帝时期,中原大地刚刚结束战乱,人们开始追求和平与安宁。樵夫也能谈论道义,行旅之人不再携带兵器,社会逐渐恢复了秩序。在这样的背景下,祭祀活动成为国家祈福、保平安的重要仪式。

诗中还提到了祭祀的具体细节。柏梁殿的火灾刚刚过去,新的祭祀场所已被重新修建。皇帝亲自下诏,动用国库的金银绸缎,皇太后也贡献了珍贵的服饰和玩物。祭祀的标题由皇帝亲笔书写,礼仪由博学的鸿儒主持。玉刻的道士印章、金书的殿名,无不显示出祭祀的隆重与神圣。

诗人还描绘了祭祀现场的氛围。仙乐悠扬,琼枝玉树在风中摇曳,给人一种仙境般的感觉。祭祀不仅是为了祈求上天的庇佑,也是为了顺应民情,表达对百姓的关爱。风行了万里,天空的恩赐无需回报,一切都在不言中。

最后,诗人展望了祭祀的意义。这场祭祀不仅是对神灵的敬拜,也是对国家的祈福。通过祭祀,皇帝希望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诗人相信,这样的祭祀活动将带来吉祥与和平,国家的未来将如同泰阶般平稳。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祭祀场景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古代帝王对神灵的敬畏和对国家的祈福,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将这场祭祀活动赋予了深刻的意义,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份庄重与神圣。

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