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有寺寺有阁,阁外之山横翠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诗人首先提到“山中有寺”,这座寺庙位于山中,给人一种宁静、远离尘嚣的感觉。接着,诗人进一步描写“寺有阁”,寺庙里有一座阁楼,可能是用来观景或修行的地方。

然后,诗人将视线转向阁楼外,写道“阁外之山横翠来”。这里的“横翠”形容山峦苍翠欲滴,仿佛横亘在眼前,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美感。整句诗通过层层递进的手法,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山寺与自然融为一体、宁静而美丽的场景。

这首诗的精髓在于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山水与寺庙交相辉映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淡泊的美。诗人没有过多地描述细节,而是通过几个关键意象,引导读者去想象和感受那种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意境。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用简单的词句,传达了深刻的意境,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慰藉和放松。它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写,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表达,即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林岊

林岊,字仲山,号苍林子,福州沙堤人,林慎思十二世孙。少颖悟勤奋好学。六岁诵诗书,八岁通九经,九岁赴京,中奇童科。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中解元。淳熙十四年王容榜进士。两应宏词。京镗丞相以其连中三大科,特授福州睦宗院教授。宝庆三年(1227),知汀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在汀州创书院二所,与六邑士讲订诗书,邑学皆有祠祀之。后改知漳州,再知邕州,奏准桂、越接壤互市通商、抚边安民。荐谢升卿至安南。林岊以奇童科显,连中三大科,官至太常少卿。德足以善政化民,才足以理烦治剧。著有《毛诗讲义》传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