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宋庠写给一位即将离任的巢县梅主簿的送别诗。全诗通过典雅含蓄的意象,表达了惜别之情和对友人前程的祝福。
前四句用典故赞美梅主簿的才德:首句说他是吴地(今江浙一带)的神仙人物,次句比作梁朝才俊,三四句用"鸾棘"(官员考试场所)和"蚁封"(蚂蚁筑巢比喻小职位)说明他从小官职做起,等待施展才华的机会。这些比喻既展现了友人出身不凡,又暗示他怀才不遇的处境。
后四句转入送别主题:"堂桂"指科举及第的荣耀,"陔兰"用《诗经》典故表示孝养父母。这两句既祝贺友人过去的成就,也欣慰他能回乡尽孝。最后两句最动人,用"行行"叠字强调离别的沉重,以"淮月一弦秋"作结——淮河上的一弯秋月,既点明送别时令,又用残缺的月牙暗示离别之痛,清冷的月光更添愁绪。
全诗妙在将离愁化入景物,用"一弦秋月"这个意象,把抽象的情感变得可视可感。既保持了宋代诗歌含蓄典雅的特点,又让读者能直观体会到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牵挂。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