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神秘而壮丽的山水画卷,充满了对仙境的向往和对自然奇观的赞叹。
首先,诗人提到了“沿口龙眠紫气多”,这里“龙眠”可能指的是山脉的形状像沉睡的龙,而“紫气”则象征着祥瑞和仙气。这句诗给人一种神秘而又庄严的感觉,仿佛这片土地被赋予了某种神圣的力量。
接着,“登临聊和《采芝歌》”,诗人登上高处,唱起《采芝歌》。这首歌可能是一首关于采摘仙草的歌谣,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然后,“烂柯仙子何年去?鞭石仙人此地过。”这两句诗提到了“烂柯仙子”和“鞭石仙人”,分别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两位仙人。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这些仙人的敬仰和怀念,同时也暗示了这片土地曾经是仙人们活动的地方,充满了神秘色彩。
接下来,“乌鹊横空秋有影,银河垂地水无波。”这两句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乌鹊在天空中飞翔,银河仿佛垂落在地面上,水面平静无波。这里的描写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给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
最后,“遥知题柱凌云客,天近应闻织女梭。”诗人想象那些在高处题字的文人雅士,他们仿佛离天更近,甚至能听到织女织布的声音。这句诗既表达了对那些文人的敬仰,也暗示了这片土地的神秘和高远。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神秘山水的描绘和对仙人的怀念,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仙境的向往。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和美丽的世界。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