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表达了两位高人之间的和谐共鸣与相互欣赏。
首句“翙翙和鸣属两公”描绘了两位高人的声音如同鸟儿和谐鸣叫,彼此呼应。这里的“翙翙”形容鸟儿飞行的声音,暗示了两位高人的交流如鸟儿的歌声般悦耳动听。
第二句“卷阿风入雅音中”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和谐的氛围。这里的“卷阿”指的是山间的风,象征着自然的力量,而“雅音”则指高雅的音律。诗人将山风融入雅音之中,形容两位高人的交流既有自然的清新,又有高雅的艺术感。
第三句“枯桐入爨还邀赏”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枯桐树虽然已经干枯,但依然被拿来做柴火,暗示了即使是被认为无用的东西,也可能会被发现其价值。这里的“邀赏”则表示两位高人对彼此才华的赞赏,即使是不起眼的事物也能得到他们的认可。
最后一句“草木终怜臭味同”则用草木的气味来比喻两位高人的志趣相投。草木的“臭味”指的是它们特有的气味,这里用来形容两位高人的思想和兴趣非常相似,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理解和共鸣。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表达了两位高人之间和谐共鸣、相互欣赏的情感,同时也展现了他们高雅的艺术品味和志趣相投的精神世界。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