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青老往禾山读书所寓之室曰蛰庵为赋蛰庵诗一篇送之兼简白云元老

彭子担簦行有日,拄杖穿云风雨疾。
主人好事家有书,卷埒石渠吞藏室。
兹游远去栖碧山,头角未欲崭崭出。
泥蟠谷底茅屋深,丹崖青壁几千寻。
白云老元坐禅窟,笑汝犹作书生吟。
峰头别打禾山鼓,唤起蛟龙趁云雨。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朋友彭青背着书箱去禾山读书的故事,充满山林野趣和人生哲理。

前四句说彭青背着书箱冒雨赶路("担簦"指背着伞具),要去一个藏书丰富的朋友家("卷埒石渠"形容藏书多得像皇家图书馆)。这里用风雨疾行的画面,表现读书人求知的热情。

中间六句描写山居环境:碧绿的山中("栖碧山"),简陋的茅屋藏在山谷里("泥蟠谷底"),周围是高耸的悬崖("丹崖青壁")。说彭青虽然才华横溢("头角"指才华),但暂时还不想锋芒毕露,选择隐居读书。

最后四句最有意思:一位叫白云的老禅师笑话彭青还在读死书("书生吟"),建议他敲响禾山的鼓,唤醒潜藏的蛟龙(比喻激发内在潜能),趁着云雨施展抱负。这里用"蛟龙趁云雨"的生动比喻,暗示人应当把握时机实现理想。

全诗通过山居读书的场景,探讨了"隐居"与"出世"的平衡:既要静心学习,也要适时施展才能。诗中"茅屋""白云""蛟龙"等意象清新自然,最后禅师的话更是点明主旨——读书不是为了隐居,而是为了有朝一日能有所作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