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象,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展现了泰山的磅礴气势和神秘感。
诗的开头,一个山人从海那边过来,告诉诗人泰山的山势如何高耸威严。当太阳从海面升起时,山与海仿佛在互相吞吐,形成一幅壮观的画面。远远望去,山和天的界限模糊不清,仿佛天是从山那里生长出来的,给人一种天地相连的感觉。
接着,诗人用峰峦刺破天空、倒挂着日月来形容泰山的险峻和高大。青色的天空像是一团混沌,高低的界限在这里似乎消失了。诗人不禁想象,是谁在这混沌之中开辟了天地,泰山仿佛成了天地的门户。
最后,诗人描绘了双厓(两座山峰)豁然分开的景象,像是天东的门户被打开,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整首诗通过对泰山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泰山的雄伟与神秘,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赞叹。诗人用直观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泰山的壮丽与震撼。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