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弟子写的,表达了对生活的一种感悟和心境的变化。让我们逐句来分析:
1. 滞留朝市常嫌闹,放弃江湖也未闲。
- 这两句说的是诗人以前在城市中生活,虽然热闹繁华,但他总感觉吵闹喧嚣,不喜欢这种环境。
- 后来他离开了城市,想要去湖边享受宁静的生活,但即便到了湖边,他还是觉得有点忙碌和不安。
- 这反映了诗人对不同生活环境的体验和感受,他既不满足于都市的喧嚣,也不完全觉得湖边的宁静足够让他放松。
2. 孤舫粗穷千顷浪,肩舆未尽百重山。
- “孤舫”指的是孤零零的小船,“粗穷”是大概经历过的意思。诗人乘船在广阔的湖面上游荡,感受到了湖水的广阔和波澜。
- 而“肩舆”则是肩舆车,类似于一种人力车。诗人坐着这种车穿过了重重山峦。
-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游览自然风光的情景,让人感受到诗人在山水间的自由和畅快。
整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对不同生活环境的体验变化,以及在自然中游历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和平淡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淡淡的遗憾。诗人似乎在不断地寻找一种内心的平静,但这种平静始终难以完全实现。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