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近咏十首呈巡使黄玉圃先生① 其七
台邑最褊小,徵粮视凤诸。
土狭赋独重,民困曷以纾。
台湾田一甲⑴,内地十亩馀。
甲租八九石,亩银一钱输。
将银来比粟,相去竟何如。
纳粟弊多端,斗斛交相瘉。
折色比⑵时价,加倍复何居。
凤诸虽厚敛,什百台版图。
垦多或报少,以羡补不敷。
台土瘠无旷,冲压且偏枯。
安得相均匀,丈轻三邑俱。
徵收同内地,含哺乐只且⑶。
土狭赋独重,民困曷以纾。
台湾田一甲⑴,内地十亩馀。
甲租八九石,亩银一钱输。
将银来比粟,相去竟何如。
纳粟弊多端,斗斛交相瘉。
折色比⑵时价,加倍复何居。
凤诸虽厚敛,什百台版图。
垦多或报少,以羡补不敷。
台土瘠无旷,冲压且偏枯。
安得相均匀,丈轻三邑俱。
徵收同内地,含哺乐只且⑶。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主要反映了当时台湾地区的赋税问题,以及百姓因此承受的沉重负担。诗人通过对比台湾与内地的赋税情况,揭示了台湾土地狭小、赋税却异常沉重的现实。
诗中提到,台湾的土地面积虽小,但每块土地的赋税却比内地高出许多。内地的田地十亩才交一钱银子,而台湾一甲地(约等于11亩多一点)却要交八九石的粮食。这种巨大的差异让台湾的百姓生活困苦,难以承受。
诗人还指出,纳粮过程中存在许多弊端,比如斗斛(用来量粮食的器具)被随意更改,导致百姓实际缴纳的粮食比规定的更多。此外,折色(将粮食折合成银子)时,官府还按照时价加倍收取,这无疑进一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相比之下,凤山等地的赋税虽然也较重,但整体而言,台湾的赋税负担更为突出。诗人呼吁,台湾的土地本就贫瘠,加上自然灾害的侵扰,百姓的生活已经十分艰难。如果能像内地那样,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征收赋税,百姓的生活或许会有所改善。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具体的数字和对比,生动地描绘了台湾百姓在赋税重压下的困境,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赋税制度不公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