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斋即事

三出专城鬓似丝,斋中萧洒胜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现代解析

《郡斋即事》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展现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首联“三出专城鬓似丝,斋中萧洒胜禅师”,直接点出作者已经三次离开繁华的城市,如今鬓发如丝,年岁已高。他在自己的书斋中过着洒脱自在的生活,甚至比那些修行多年的禅师还要逍遥。这两句诗不仅交代了作者的年龄和生活环境,更透露出他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颔联“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进一步解释了作者为何能够如此洒脱。他因为多病而疏远了歌舞和酒宴,但却没有辜负美丽的自然风光,因为他有诗歌相伴。这里,“云山”象征着大自然的美好,而“诗”则是作者表达内心感受、寄托精神追求的工具。作者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自己虽然身体不佳,但精神世界依然丰富多彩。

颈联“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则通过具体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在秋雨绵绵的日子里,作者依然健步如飞地欣赏着盛开的黄花;夜晚,他伴随着江上的明月,迟迟归家。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更通过作者的行动,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亲近。

尾联“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是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作者认为世间的荣辱得失并不值得过分在意,因为他这个塞上的老人早已看透了一切。这里的“塞上衰翁”是作者自指,表达了他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和对人生真谛的深刻领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展现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它告诉我们,生活中不必过分在意荣辱得失,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由,享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时光。这种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