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歌

丰碑人不识,寒色满泉台。
草木秋风尽,牛羊日夕来。
捷书燕马递,牙戟渭营开。
功定身千古,欷歔上将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功勋卓著却鲜为人知的将军,通过萧瑟的景物和战场意象,传递出对英雄迟暮的感慨。

前两句用"丰碑无人识"和"寒色满墓园"的对比,突出将军的功绩与现实的冷清。秋风扫尽草木、牛羊在黄昏归来的画面,营造出荒凉寂寥的氛围,暗示英雄被时间遗忘。

中间两句突然转入战争回忆——燕地战报飞传、渭水军营列戟,用动态的军事场景再现将军当年的威名。最后两句点明主旨:虽然功业永存,但人们只能对着墓冢叹息这位将才的逝去。

全诗巧妙运用"寒色、秋风"等冷色调意象与"捷书、牙戟"等战争符号的碰撞,在静与动的转换中,完成对一位无名英雄的致敬。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功成名就却无人知晓"的淡淡悲哀,让读者自然产生对历史长河中无数沉默英雄的联想。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