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郊外》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位诗人在郊外散步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句“杖僻走世喧”,意思是诗人拄着拐杖,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走向了僻静的郊外。他想要摆脱尘世的纷扰,寻找内心的宁静。
接下来的“吟静追古意”,诗人在这里静静地吟诗,仿佛在追寻古人的那种悠然自得的心境。他通过吟诗,试图与古人产生共鸣,体会那种远离世俗的安宁。
“解巾卧柔碧,虚怀揖爽气”这两句,诗人解开了头巾,躺在柔软的草地上,感受大自然的清新空气。他的内心空旷而宁静,仿佛在与大自然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漏竹日脚红,出亭山尖翠”这两句描绘了诗人眼前的景色:阳光透过竹林的缝隙洒下来,地面上映出一片红色的光影;远处的山尖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翠绿。这些自然景色给诗人带来了愉悦和宁静的感受。
最后两句“偷閒兴未足,迟迟动归辔”,诗人在这里偷得浮生半日闲,享受这份宁静和自由,但他觉得还不够,迟迟不愿动身回家。他想要继续留在这片自然之中,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诗人在郊外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远离城市的喧嚣,走进大自然,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这种对自然的亲近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正是这首诗词的精髓和魅力所在。
冯山
宋普州安岳人,字允南。初名献能。时称鸿硕先生。嘉祐二年进士。熙宁末,为秘书丞、通判梓州。邓绾荐为台官,不就,退居二十年。后范祖禹荐于朝,官终祠部郎中。有《春秋通解》、《冯安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