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边小城的黄昏景象,读起来像在看一部慢镜头电影。
开头两句像镜头缓缓推进:一条小船轻轻靠在沙岸边,江边小城的小路蜿蜒通向远方。这里用"轻舸"而不是"大船","小径"而不是"大道",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宁静闲适的氛围。
中间四句是四个绝美的电影画面:远处群山在暮霭中若隐若现,江水倒映着天空仿佛要融化在空气里。飞鸟的影子划过半边天空,渔船的灯火从雾气中透出点点光亮。诗人特别会捕捉光影变化,"乱山"看似杂乱实则生动,"一水浸虚空"的"浸"字用得特别妙,让人感觉江水真的在慢慢融化天空。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诗人突然吐露心声:这些年奔波劳碌已经疲惫,从此要像飘飞的蓬草一样随波逐流。前面的美景原来都是为这个感慨做铺垫,让读者更能体会他厌倦漂泊的心情。
整首诗就像用文字拍电影,先给你看美丽的风景,再让你感受风景背后的孤独。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看遍美景却依然想家"的矛盾感,现代人出差旅行时应该都懂这种心情。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