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有感

五更月落鸡未鸣,小炉残火犹晶荧。
道人强起理衰疾,不闻松声闻雨声。
跏趺坐稳百念去,岂有宿梦令神惊。
平生于世万事懒,况复今兹饱忧患。
中原北望四千里,三年不见南飞雁。
著身天涯未为远,所至风沙莫深叹。
时寒但(原校:一作可)趁僧房火,日暖可(原校:一作但)赴邻家饭。
岭南无瘴便可老,江头有酒犹堪唤。
嗟哉宁子不自休,辛苦饭牛过夜半。

现代解析

《夜坐有感》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深夜未眠的场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和内心独白,表达了自己对世事的淡然和对生活的无奈。

首先,诗的开头写的是深夜景象:五更时分,月亮已经落下,但鸡还没有打鸣,炉中的火只剩下微弱的光。诗人勉强起身,想要整理自己衰弱的身体,耳边却听不到松涛声,反而是雨声淅沥。这些细节描写营造出一种孤寂、冷清的夜晚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疲惫。

接下来,诗人写到自己盘腿静坐,百念皆去,没有噩梦惊扰心神。这说明他已经看淡了很多事情,内心趋于平静。然而,他接着提到自己一生对世间万事都懒于关心,如今更是饱经忧患。这里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和厌倦,尤其是当他提到北望中原,三年未见南飞雁时,更显出一种对故土的思念和漂泊在外的孤独感。

随后,诗人自我安慰道:虽然身处天涯,但也不算太远,所到之处虽有风沙,也不必深叹。寒冷时可以在僧房取暖,天气暖和时可以去邻家蹭饭。这种随遇而安的态度,表现出他试图在困境中寻找生活的安宁和乐趣。

最后,诗人感叹自己无法像宁子那样辛勤劳作,而是选择了一种相对闲散的生活方式。这里的“宁子”可能是指古代一位勤劳的人物,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对辛苦劳作的抗拒,以及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和真挚的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在深夜中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他既有对世事的淡然,也有对生活的无奈,但最终选择了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试图在逆境中寻找内心的平静。这种豁达与淡然,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