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遗山论诗有贵贱之见作此正之(乙巳年)

面目都随贵贱迁,陶公枯淡谢公妍。
暮云春酒词清丽,却在柴烟粪火边。

现代解析

这首诗批评了当时文坛以身份贵贱来评判诗歌好坏的风气,用对比手法揭示了艺术真谛。

前两句直接点出问题:人们评价诗歌时总带着势利眼,诗人地位高就被捧,地位低就被贬。陶渊明(陶公)的诗因为人穷被说成"枯淡",谢灵运(谢公)的诗因为人显赫就被夸"妍丽"——这种评判标准很荒唐。

后两句用具体画面反驳:真正的好诗就像"暮云春酒"般清丽动人,但这些佳作往往诞生在"柴烟粪火"的贫苦环境中。这里用做饭的烟火气和农家肥的臭味,代指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说明伟大的艺术恰恰来源于平凡甚至艰苦的日常。

全诗核心是说:诗歌价值取决于作品本身,和作者身份无关。柴米油盐的生活里,反而能诞生最打动人心的作品。这种反对阶级偏见、主张艺术平等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很有现实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