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都时买得于文定公谷城集心慕其人七月初九夜宿旧县乃公故里也梦公投刺见访自叙出处本末甚悉觉而异之敬纪一律
馆阁论前辈,先朝一谷城。
如何犯公讳,直欲改余名。
事往仪型在,神交梦寐清。
箧中有佳集,去国仰高情。
如何犯公讳,直欲改余名。
事往仪型在,神交梦寐清。
箧中有佳集,去国仰高情。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在旅途中偶然来到明代大臣于慎行(号谷城)的故乡,夜里梦到这位仰慕的前辈来访,醒来后感慨万千而写下的作品。
前四句说的是作者对这位前辈的敬仰之情——在朝廷任职时就常听人讨论这位前朝名臣,没想到自己现在居然来到了他的家乡。中间"如何犯公讳"两句有点小幽默:梦里于公居然说要改掉自己的名字,可能是作者潜意识里觉得直呼其名不够恭敬。
后四句写梦醒后的感悟:虽然斯人已逝,但他的风范永存;这场神交的梦境如此清晰,让作者更珍视随身携带的于公文集。最后"去国仰高情"既指自己离开京城,也暗含对于公高尚情操的仰望。
全诗妙在把对古人的追慕、奇妙的梦境和旅途见闻自然融合,既庄重又亲切,展现了文人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最打动人的是那种"与古人神交"的奇妙体验——通过一本诗集、一个地名,就能与数百年前的人物产生心灵共鸣。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