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西湖书院赵山长(良秘)
东南大郡莫如杭,其西有湖誇钱唐。
两贤刺史一隐士,春秋祠祀专蒸尝。
芙蓉杨柳鸥鹭傍,四时不绝炷瓣香。
后来好事者不作,屋摧阶圮莓苔荒。
钱唐城中十万户,自古无人兴书堂。
一朝书堂突兀起,鸱吻大殿环脩廊。
其上高阁觚棱骧,其下丰碑镌琳琅。
香山东坡和靖叟,三像野服无金章。
寓意贵德不贵爵,高风大节遥相望。
诸生大带冠昂昂,遴选师儒恢典常,文星烨煜教雨滂。
谁其为此参预老,百世不朽徐子方。
赵君牵联同不朽,首助膏腴五百亩。
两贤刺史一隐士,春秋祠祀专蒸尝。
芙蓉杨柳鸥鹭傍,四时不绝炷瓣香。
后来好事者不作,屋摧阶圮莓苔荒。
钱唐城中十万户,自古无人兴书堂。
一朝书堂突兀起,鸱吻大殿环脩廊。
其上高阁觚棱骧,其下丰碑镌琳琅。
香山东坡和靖叟,三像野服无金章。
寓意贵德不贵爵,高风大节遥相望。
诸生大带冠昂昂,遴选师儒恢典常,文星烨煜教雨滂。
谁其为此参预老,百世不朽徐子方。
赵君牵联同不朽,首助膏腴五百亩。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杭州西湖书院的兴盛景象,赞颂了书院重建的功德和背后的高尚精神。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理解:
1. 西湖的历史地位(前六句):
诗人开篇就说杭州是东南最繁华的大城市,西湖更是杭州的骄傲。这里曾经有两位贤明的官员(白居易、苏轼)和一位隐士(林逋)在此生活,后人建祠堂纪念他们。西湖边四季风景如画,游人不断,香火旺盛。
2. 书院的衰败与重建(中间十句):
可惜后来祠堂荒废了,杭州虽是大城市却长期没有像样的书院。直到有人重建书院,新建了高大的殿堂、回廊、阁楼,立起精美的石碑。特别提到书院里供奉的三位先贤(白居易、苏轼、林逋)都穿着朴素的平民衣服,强调这里看重的是品德而非官位高低。
3. 赞颂重建者(最后六句):
描写书院里学生们精神抖擞的样子,称赞严格挑选的老师传承文化传统。特别点名表扬两位功臣:徐子方(参预老)捐地五百亩,赵山长(赵良秘)参与建设,他们的功德将流芳百世。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对比手法(荒废vs重建)突出书院的新生
- 通过建筑细节描写让场景栩栩如生
- 强调"重品德轻官爵"的价值观至今仍有意义
- 最后点名表扬好人好事,显得真实感人
本质上,这是首"点赞诗"——既点赞杭州的美景,更点赞那些为文化教育做实事的人。诗人告诉我们:真正值得纪念的,不是权势地位,而是那些造福后世的文化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