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种名为“珠兰”的植物,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它的美丽与香气。接下来,我们逐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境。
首先,“九畹名相并,三湘种自分”这两句,诗人用“九畹”和“三湘”这两个地名,暗示了珠兰的种植范围之广,名气之大。这里的“九畹”和“三湘”并不是特指某个地方,而是用来表达珠兰在多个地方都有种植,且名声远扬。
接下来,“纤黄流麝影,坠露染湘纹”这两句,诗人用“纤黄”形容珠兰的颜色,即淡雅的黄色,而“流麝影”则比喻珠兰的香气如同麝香般浓郁。同时,“坠露染湘纹”则描绘了露珠滴落在珠兰上的景象,使得珠兰的花纹更加美丽,仿佛被湘江的波浪所染。
然后,“吹远芳弥烈,香幽静始闻”这两句,诗人进一步强调了珠兰的香气。珠兰的香气被风吹拂,愈发浓烈,但这种香气并非刺鼻,而是幽静淡雅,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细细品味。
最后,“洛灵如见采,蘅薄有馀芬”这两句,诗人用“洛灵”和“蘅薄”来比喻珠兰的美丽与香气。这里的“洛灵”指的是洛水女神,象征着美丽与神秘,“蘅薄”则是一种香草,暗示了珠兰的香气如同香草般持久。整句的意思是,即使珠兰被采摘,它的香气依然留存,仿佛洛水女神和香草的芬芳交织在一起。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珠兰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它的美丽、香气以及广泛种植的特点。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意象,使得珠兰的形象更加生动,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种植物的喜爱与赞美。通过这首诗词,读者可以感受到珠兰的独特魅力,仿佛置身于一片芳香四溢的花海之中。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