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宁静禅意的画面,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传达出禅修带来的心灵安宁和超脱尘世的感受。
首句“丛林起新构,燕坐水云乡”,描绘了在自然环境中新建的禅堂,仿佛燕子般静坐于水云之间,暗示了禅修者在宁静的自然中找到内心的归宿。
“本自禅心静,能令世累忘”,直接点明了禅修的核心——内心的宁静。这种宁静不仅能够让人暂时忘却世间的烦恼和负担,还能带来长久的内心平和。
“幡花围昼永,钟梵度宵长”,通过幡旗、花朵、钟声和梵音等意象,展现了禅修环境的宁静与庄严。白天被幡花围绕,夜晚被钟声和梵音陪伴,时间仿佛变得悠长,进一步强化了禅修带来的超脱感。
“归裓新篇富,笼纱映宝坊”,最后两句描绘了禅修者归来时,内心充满了新的感悟和智慧,仿佛笼罩在纱幕中的宝坊,既神秘又庄严,暗示了禅修带来的精神富足和内在的光辉。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禅修的环境和感受,传达了禅修对心灵的净化作用,以及它如何帮助人们摆脱世俗的纷扰,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宋敏求
宋敏求(1019年—1079年5月9日),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省赵县)人,北宋史地学家、藏书家。燕国公宋绶之子,宝元二年(1039年)赐进士及第,仁宗朝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知太平、毫州,累迁至工部郎中。英宗治平中,同修起居注、知制诰。神宗熙宁中,除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加龙图阁直学士。元丰二年(1079年)去世,年六十一,追赠礼部侍郎。宋敏求家藏书富,熟于朝廷典故,编著有《唐大诏令集》,地方志《长安志》,考订详备。笔记《春明退朝录》,多记掌故时事,又补有唐武宗以下《六世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