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
昔贤敦雅尚,设教托灵壤。妙得高深理,非关山水赏。
道因名胜尊,神以流行养。时去迹空留,风存化犹广。
宏基茂草馀,巍构浮云上。无事鸟频飞,有怀予独访。
林芳郁纷敷,庭木自成长。泉石有馀清,弦歌辄遗响。
川水逝如斯,山形高可仰。徘徊西日斜,惆怅前人往。
现代解析
这首《白鹿洞书院》描绘了作者在游览白鹿洞书院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古人智慧与文化的敬仰,同时也流露出时光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
首先,作者提到了古代贤人在这里设立书院,传授学问,将教育寄托在这片灵秀的土地上。这不仅是对古人智慧的赞美,也是对这片土地灵气的肯定。作者认为,书院的建立并非只是为了欣赏山水之美,而是为了探寻深奥的哲理。
接着,作者提到“道因名胜尊”,意思是说,古代的学问和思想因为这里的名胜而得以传承和发扬。而“神以流行养”则是指,这些思想通过不断的传播和教化,得以滋养人们的心灵。然而,时光流逝,书院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些遗迹,但古人留下的智慧和精神依然影响着后世。
诗中还描绘了书院如今的景象:宏大的建筑已经荒废,只剩下茂密的草丛,仿佛浮云般高耸的结构也不复存在。鸟儿在这里自由飞翔,而作者却独自来到这里,怀着对古人的敬仰和怀念。书院周围的树林依然郁郁葱葱,庭院中的树木也在自然生长,泉水与石头依然保持着它们的清幽。
最后,作者站在书院前,看着川水不断流逝,山形依然高耸,不禁感叹时间的无情。他徘徊在夕阳下,心中充满了对前人的敬仰与惆怅。前人的智慧和精神虽然已经远去,但他们的影响依然存在,值得后人去追寻和学习。
整首诗通过对白鹿洞书院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人智慧与文化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时光流逝、历史变迁的无奈。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对前人思想的珍惜与传承的渴望。诗中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的思考,充满了深沉的哲理与情感。
王慎中
王慎中 (1509年10月10日—1559年8月19日[1] ),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