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女三首 其三

传业方今羡蔡邕,慰情那更比陶公。
明知此恨古人少,哭女偏当无子翁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失去女儿的父亲写下的悲痛之作。全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表达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痛苦。

前两句用了两个典故:蔡邕是东汉著名学者,这里反用典故说自己虽然像蔡邕那样有学问可以传给学生,但有什么用呢?陶渊明失去孩子后写诗自慰,但诗人觉得这种安慰对自己毫无意义。这两个对比突出了诗人"学问再好也换不回女儿"的绝望。

后两句直接点明核心痛苦:古往今来失去孩子的父母本就很少(因为通常都是孩子送父母),而自己更惨的是,在已经年老无子的情况下还要承受丧女之痛。"无子翁"三个字特别扎心,既说明自己年迈,又暗示断了香火,把中国传统社会最看重的"老有所依"和"传宗接代"双重悲剧都包含进去了。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是用最朴实的语言诉说最彻骨的痛。诗人不掩饰自己的脆弱,不故作坚强,这种真实的悲痛反而更能打动人心。我们能看到一个老父亲在命运重击下的无助与绝望,这种情感跨越千年依然令人感同身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