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灵隐山

峭壁侵霄极,灵踪不厌寻。
闲思曾有梦,归隐岂无心。
绝壁烟霞丽,幽岩洞穴深。
那堪思慧理,残日白猿吟。

现代解析

《游灵隐山》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灵隐山游历时的所见所感。诗的开头,作者用“峭壁侵霄极”来形容山势的险峻,仿佛峭壁直插云霄,给人一种高耸入云的感觉。接着,作者提到“灵踪不厌寻”,表达了他对这座山中神秘气息的向往,愿意不断探寻其中的奥妙。

接下来的两句“闲思曾有梦,归隐岂无心”,则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思考。他在闲暇时常常幻想,过去的梦想是否还在,而归隐山林是否真的没有心之所向。这里体现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绝壁烟霞丽,幽岩洞穴深”这两句继续描绘山中的景色。绝壁在烟霞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幽深的洞穴则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这些景色的描写,不仅展现了灵隐山的自然之美,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深邃。

最后两句“那堪思慧理,残日白猿吟”则带有一种哲理意味。作者在思考智慧和道理时,听到了残阳下白猿的吟唱,这种声音仿佛在提醒他,世间的道理或许就在这自然的声音中。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灵隐山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的景色与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意境,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思索与感悟。

释智圆

释智圆(976~1022),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