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耳山
昔闻神龙蟠九渊,今睹大象夫诸天。
何年幻此一佛国,两耳不动山苍然。
上乘菩萨踞其上,妙千手眼人大千。
众生颠倒梦始觉,热闰得汗诸魔跧。
两客游山饮崖泉,拍手唤醒书台仙。
一邱一壑傥如愿,同竟大悲香火缘。
何年幻此一佛国,两耳不动山苍然。
上乘菩萨踞其上,妙千手眼人大千。
众生颠倒梦始觉,热闰得汗诸魔跧。
两客游山饮崖泉,拍手唤醒书台仙。
一邱一壑傥如愿,同竟大悲香火缘。
现代解析
《象耳山》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形似大象耳朵的山,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佛教思想的感悟。
首先,诗的开头提到“昔闻神龙蟠九渊,今睹大象夫诸天”,这里用神话中的龙和现实中的大象作对比,暗示了从传说中走出,来到现实世界的感受。大象的形象象征着沉稳和力量,而“诸天”则暗示了佛教中的天界,为后文的佛教思想埋下伏笔。
接着,诗人写道“何年幻此一佛国,两耳不动山苍然”,这里将象耳山比作一个佛国,山的两耳仿佛从未动过,显得苍劲有力。这种静止的状态,象征着佛教中的“不动心”,即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始终如一。
然后,诗人提到“上乘菩萨踞其上,妙千手眼人大千”,这里描绘了菩萨的形象,千手千眼象征着菩萨的无边智慧和慈悲。通过菩萨的形象,诗人表达了对佛教中“大千世界”的理解,即世界纷繁复杂,但菩萨能洞察一切,给予众生指引。
接下来,诗人写道“众生颠倒梦始觉,热闰得汗诸魔跧”,这里用“颠倒梦”来形容众生的迷茫和无知,而“热闰得汗”则象征了修行过程中的艰辛。最终,通过修行,众生可以摆脱魔障,获得觉悟。
最后,诗人描绘了两名游客在山中饮泉的情景,“两客游山饮崖泉,拍手唤醒书台仙”,这里通过游客的互动,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而“一邱一壑傥如愿,同竟大悲香火缘”则表达了诗人对修行圆满的向往,希望能与众生一起,完成佛教的修行,共享香火之缘。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象耳山的形象,结合佛教思想,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修行和觉悟的深刻思考。诗中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佛教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世界和生命的独特见解。
袁倚
袁倚,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由知资州主管台州崇道观(《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