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春日登白云山》写于1984年,是作者登高望远时触景生情的作品。全诗通过描绘广州白云山的壮丽景色,抒发了对青春岁月的追忆和对时代变革的豪情。
前两句写登山所见:白云缭绕的山峰仿佛触摸到星辰("摩星岭"是白云山主峰),松林如海涛般发出浩荡声响。这里用动态的"飞"和"浩浩"让静止的山水活了起来,展现出春日大山的磅礴气势。
中间四句转入抒情。"花塔"指广州六榕寺花塔,这里代指广州城。作者望着珠江,想起年少往事像江水一样流逝,但豪情未减——放下书本("黄卷")投入广阔天地,又见英雄树(红棉)把天空都染红。红棉是广州市花,常象征热血精神,"染太清"的夸张写法突显了这种昂扬斗志。
最后两句最显气魄:不必追问古代传说("羊仙"指五羊衔穗的神话),新时代的"风雷"(暗指改革开放的浪潮)正让广州焕发新生机。把现代建设比作神话力量,既呼应广州"花城"美誉,又表达了对城市发展的信心。
全诗妙在将个人回忆与城市变迁自然融合:松涛花塔是实景,黄卷红棉见情怀,最后用神话传说反衬现实成就,在传统山水诗框架里注入了改革开放初期特有的乐观精神。写景大开大合,抒情既温柔(忆少年)又豪迈(壮花城),读来能感受到那个生机勃勃的八十年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