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岫望西山最正殆无毫发遗恨滕王秋屏皆不及也因作此诗二首 其一

城中望西山,拄颊空朝暮。
不到列岫亭,讵知亲切处。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在城中遥望西山的情景,以及他到达列岫亭后的深切感受。

诗人首先提到,自己在城中远远望着西山,每天早晚都拄着脸颊,仿佛在期待什么,但总觉得有些遗憾,似乎没有完全领略到西山的真正魅力。这里的“拄颊空朝暮”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期待。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说自己到了列岫亭后,才真正感受到了西山的亲切与美丽。这句“不到列岫亭,讵知亲切处”点明了诗人的顿悟:只有在某些特定的地方,才能真正体会到自然景物的精髓。

通过这首诗,诗人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很多时候,我们只能从远处观望事物,觉得不够完美或有遗憾,但只有亲身经历、深入其中,才能真正理解它的美好和价值。这种感受不仅适用于自然景观,也适用于生活中的许多经历和体验。

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对比的手法,巧妙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让人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启发。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