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王雅宜借银券①

草堂赀待王录事,少米惠乞李大夫。
分人以财今巳罕,称贷保任古有诸。
诗人多穷乃往例,四壁萧然了无计。
雅宜山色难疗饥,下策区区凭约契。
谁其借者袁与之,白银五十无零奇。
万息二千一岁率,货殖之传宁吾欺。
年月日子纸尾压,岁暮责偿应不乏。
生平耻食豪家鲭,此来却费山人押。
风流寸楮偶流传,笔法圆劲针裹绵。
好事嗟赏归(文休)与赵(凡夫),评估一字直十千。
褚先生客马少游⑴,乞我作诗述其由。
岁将暮矣我亦愁,有台逃责招我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人向朋友借钱的经过,以及诗人对这一过程的感慨。让我们一步步来解析这首诗的精髓。

背景与人物

- 草堂的主人因为缺钱,向王录事求助粮食。但王录事没有直接帮忙,而是向李大夫求助。 - 李大夫同意借给草堂主人一些钱,但要求记录下借据,并约定未来的还款时间。 - 雅宜山的主人需要钱来维持生活,但没有其他办法,只好写了借据。 - 袁与之(借银的人)答应借给雅宜山主人白银五十两,并约定一年的利息为两千两。 - 这份借据上有详细的年月日等信息,还盖了章。

诗中的感慨

- 草堂主人平时靠写诗为生,但生活非常困顿,几乎一无所有。 - 虽然雅宜山的风景优美,但这些美景无法解决他的饥饿问题。 - 袁与之的做法虽然看起来是小恩小惠,但对雅宜山的主人来说,却是一条生存的路。 - 这份借据虽然简陋,但有法律效力,确保了未来的还款。 - 诗人感叹,自己平时不屑于从有钱人那里接受施舍,但这次却不得不寻求山人的帮助。 - 这份借据虽然简短,但字体工整,如同针线般细腻,显示出借银者的细心与关心。 - 诗人还提到,这份借据被收藏于文休和赵凡夫这样的收藏家手中,价值极高。 - 最后,诗人说自己也面临年底的还款压力,担心对方催债。

总结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诗人之间相互帮助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在困顿中寻求生存之道的无奈。通过借据这一细节,诗人展现了人性中的温暖与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