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雨后清冷的自然景象,通过四个生动的画面传递出春天的微妙情绪。
前两句"苔阶滴雨翠方浓,须把寒珠溅鹿葱"写雨后的石板路:青苔台阶上雨滴未干,绿意正浓,溅起的水珠打湿了旁边的鹿葱草。"翠方浓"三字让人仿佛看到被雨水洗刷后格外鲜亮的青苔,"寒珠"则暗示天气尚未转暖。
后两句"梅子犹粘雪前蕊,海棠生恨夜来风"转向两种花的不同境遇:梅树上还留着些未落的残花,而海棠则因夜风摧残显出愁态。这里用拟人手法,"犹粘"写梅花的顽强,"生恨"写海棠的娇弱,形成有趣对比。
全诗就像四幅微距摄影:从青苔上的水珠特写,拉到梅花与海棠的中景,用细腻的笔触捕捉春天交替时的矛盾感——既有新生绿意的蓬勃,又有残花将谢的惆怅。特别是"生恨"二字,把无情的夜风写成海棠的"仇人",让读者自然体会到诗人对春光易逝的淡淡怜惜。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