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 九日次梦芙韵
秋深已自霜威重,摧衰况饶风雨。
寄世萍踪,伤心吟望,遥忆栖寒鸥侣。
魂牵故圃。
念应节黄花,丛英纷吐。
俏倚疏帘,别番芳思向人诉。
凭高空费泪眼,俊怀零落尽,新句慵赋。
瘦日沉山,长烟带水,谁会萧然情绪。
残笺剩谱。
听冷笛临风,顿成酸楚。
目送归鸿,乱愁惊迅羽。
寄世萍踪,伤心吟望,遥忆栖寒鸥侣。
魂牵故圃。
念应节黄花,丛英纷吐。
俏倚疏帘,别番芳思向人诉。
凭高空费泪眼,俊怀零落尽,新句慵赋。
瘦日沉山,长烟带水,谁会萧然情绪。
残笺剩谱。
听冷笛临风,顿成酸楚。
目送归鸿,乱愁惊迅羽。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深秋时节,一个孤独文人的愁绪。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上片(开头到"向人诉")像一组秋日特写镜头:先用"霜威重""风雨摧残"描绘出深秋的肃杀感,就像给全词铺了一层冷色调的底色。接着镜头转向作者自己——像浮萍般漂泊的游子,望着远方思念旧友。"俏倚疏帘"这个画面很妙,把菊花拟人化,仿佛一位知心人隔着竹帘在诉说心事,其实是作者借菊花表达自己的孤独。
中片("凭高"到"萧然情绪")直接写心境。站在高处本应开阔,但作者只感到徒劳——才华耗尽、写不出诗,就像被秋风吹散的落叶。"瘦日沉山"三句是绝妙的风景描写:将太阳形容为"瘦",山影如长烟缠绕流水,这些消瘦的意象都在强化作者的寂寥。
下片("残笺"到结尾)转入声音描写。残破的诗稿、断续的笛声,这些破碎的听觉意象让愁绪更浓烈。最后"目送归鸿"的画面最动人:看着大雁南飞,自己的愁绪也像突然惊飞的鸟儿一样纷乱。这里用飞鸟的迅捷反衬愁绪的难以捉摸,余味悠长。
全词就像一部文艺电影的蒙太奇,通过霜菊、残阳、笛声、飞鸿这些意象的叠加,把看不见的"愁"拍成了可触可感的画面。最厉害的是,明明写的是老套的悲秋主题,却能用"俏倚疏帘""瘦日沉山"这样新鲜生动的表达,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细腻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