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残雪中梅花傲然绽放的画面,传递出对梅花坚韧品格的赞美。全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前四句)写梅花生存环境。开篇用"宿霭"(隔夜的雾气)和"冻雪"勾勒出寒冷潮湿的环境,而梅花就生长在这冰天雪地中,与青竹为伴。诗人说自己愿意天天站在梅树旁,年年都来欣赏它,表现出对梅花的痴迷。
第二层(五六句)细描梅花形态。诗人用两个精巧的比喻:说花蕊像是用薄绢精心裁剪出来的碎片,花蒂则像是用红蜡烛刚刚凝固成的装饰。这些描写既写出梅花的精致,又暗示它在严寒中依然保持鲜活的生机。
第三层(最后两句)抒发感慨。诗人独自对着梅花饮酒祝寿,说其他花卉看到梅花这么坚强,都会自愧不如而失去开放的热情。这里用拟人手法,通过"群芳兴阑"的反衬,突出梅花不畏严寒的独特魅力。
全诗最动人的是梅花在恶劣环境中依然保持美丽的形象,这其实象征着人在困境中也要保持高尚品格。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比喻,让读者自己感受到这种精神力量。特别是"日日旁边立"这个细节,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梅花的深情,也暗示美好品质值得人们长久地欣赏和学习。
林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