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九日酬颜少府》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和人物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世态炎凉的无奈。
首句“檐前白日应可惜,篱下黄花为谁有”写的是秋天的景象。屋檐下,阳光明媚,但诗人却觉得这美好的时光有些可惜,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好好享受。篱笆下的菊花虽然盛开,但诗人却感叹这花儿为谁而开,暗示了自己孤独的心情。
接下来的“行子迎霜未授衣,主人得钱始沽酒”写的是生活的窘迫和世态炎凉。诗中的“行子”可能是指诗人自己,他面对寒冷的霜天,却没有足够的衣物保暖。而“主人”则是指那些有钱人,他们有钱买酒享受,却不会关心像诗人这样的穷苦人。
“苏秦憔悴人多厌,蔡泽栖迟世看丑”这两句借用历史人物来表达诗人的处境。苏秦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虽然他曾经显赫一时,但最终却因为落魄而被人嫌弃。蔡泽是战国时期的谋士,他虽然才华横溢,但因为相貌丑陋而被人轻视。诗人用这两个典故来比喻自己,表达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失意和被人冷落的感受。
最后两句“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是诗人对自己心境的总结。诗人觉得,即便登高望远,看到的也只会是更多的伤感,还不如独自坐着,空自烦恼。这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悲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秋天的景象和诗人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世态炎凉的无奈。诗人用简单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萧瑟和人生的孤独,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悲凉。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