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孤独老人对生活的感慨,用非常直白的语言道出了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前两句说老人因为无聊只能关起门来独自生活,不愿意跟着邻居们凑热闹。这里"杜门"就是闭门不出的意思,"斗比邻"指和邻居攀比。老人选择独处,既是因为性格孤僻,也是因为贫穷。
中间四句具体写老人的困苦生活:因为家里穷,过年都省去了送礼的习俗;年纪大了没人陪伴,连看别人家迎春的兴致都没有。最扎心的是"生涯岂可谋妻子"这句,意思是活着都艰难,哪还敢想娶妻生子的事。老人甚至觉得,连求神拜佛都是多此一举,因为神明也帮不了穷人的忙。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用"黄金同土价"这个夸张的比喻说:要是黄金和泥土一样不值钱,那么所有富人都会和穷人一样穷。这其实是老人对贫富差距的讽刺,暗含着"大家穷就都一样了"的无奈心理。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用老人絮絮叨叨的口气,说出了底层人民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孤独、贫穷、无力改变现状,只能用自我安慰的方式来面对生活。诗人没有用任何华丽的词藻,就像在听一个普通老人拉家常,但字里行间都是对现实的深刻观察。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