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清明节前后的民间景象,同时暗含对生死和传统的思考。
前两句"清明前,寒食后,处处扫松,家家插柳"用白描手法展现了清明节前后的习俗:人们清扫松树(墓地常见树木)、门前插柳枝(驱邪祈福)。这些画面充满生活气息,让读者立刻感受到节日的氛围。
但后两句笔锋一转:"祖意甚分明,茫然不知有"——祖先留下的传统用意很明显,但现代人却茫然不解其中深意。这里通过对比,点出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的断层现象。
最后两句意境突转深沉:远古三皇的墓冢无人祭扫,只有野草连天中传来骷髅的吼叫("髑髅吼"是夸张写法,渲染荒凉感)。这个骇人意象与开头温馨的扫墓场景形成强烈反差,暗示若遗忘传统,终将面对文化的荒芜。
全诗妙在:
1. 用"扫松插柳"等具体习俗带出节日感
2. 通过"祖先明白,今人茫然"的对比引发思考
3. 结尾用荒坟野冢的意象警示文化断层的后果
4. 语言通俗但意境层层递进,从风俗描写上升到哲理思考
就像用节日贺卡开场,却最终让人思考生命与传承的意义,这种由浅入深的表现手法正是古诗的魅力所在。
释可湘
释可湘(一二○六~一二九○),号绝岸,俗姓葛,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参无准师范禅师得旨。理宗宝祐元年(一二五三),初住嘉兴府流虹兴圣寺。历住温州雁山能仁寺、越州九岩慧云寺、天台护国广恩寺、临安府崇恩演福寺、温州江心龙翔兴庆寺。度宗咸淳八年(一二七二),住福州雪峰崇圣寺,十年,客南山太清。后再住崇圣寺凡十年,谢院事,退居杭州宝寿寺。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卒,年八十五。为南岳下二十世,无准师范禅师法嗣。有《绝岸可湘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