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炉联句(丙寅)

西神峰连延,龙角汍泉喷(孙致弥)。
桑苧次水经,第较中泠逊(姜宸英)。
山僧寡营役,谷饮遂夙愿(朱彝尊)。
跏趺长松根,风来耳垂鬗(周筼)。
都篮选茶具,一一细莎顿⑴。
舍彼陶冶工,截竹等辫韏(致弥)。
附以红泥团,其修仅扶寸(宸英)。
坎上离于中,下乃利用巽(彝尊)。
微飘飕飕入,活火燄燄焌(筼)。
初聆桧雨喧,渐见鱼眼睔(贞观)。
紫笋舒萌尖,乍点汤色嫩(致弥)。
王郎穿竹过,爱接支许论(宸英)。
解带磐石间,素瓷迭相劝(彝尊)。
欣然惬所遇,伸纸随染渲(筼)。
濛濛岩亭瀑,历历水田畈(贞观)。
短短茅覆屋,茸茸荻抽虇(致弥)。
桥攲乃有路,门辟或无楗(宸英)。
林壑虽未深,埃壒颇已远(彝尊)。
流传盛新咏,群雅足彝宪(筼)。
或为篆籀隶,若盉鬲敦鬳(贞观)。
或为真行草,若繇靖羲献(致弥)。
穆如清风作,举一可当万(宸英)。
呜呼百年来,精庐窟貙獌(彝尊)。
曩时所珍物,零落委荆蔓(筼)。
吾家纑塘侧,想兹恒缱绻(贞观)。
形模授巧匠,高下仿遗楥(致弥)。
所惜七尺图,虑为尘土坌(宸英)。
开箧逢故人,辍赠得右券(彝尊)。
羊脂镂躞玉,兽锦束腰絭(筼)。
譬诸延平津,剑合始无恨(贞观)。
俄惊邻笛悲,永叹壑舟遁(致弥)。
萧条黄公垆,歌哭与俗溷(宸英)。
是物睹者希,五都绝市贩(彝尊)。
今年吴船来,载自潞沙堰(筼)。
徙置青藤阴,旅话破幽闷(贞观)。
质比莲芍轻,形嗤石鼎钝(致弥)。
小勺分宫时,头纲试瓯建(宸英)。
忽忆秋水生,乘此风力健(彝尊)。
逝将挂席归,耦耕师下噀(筼)。
毋令石床空,兼使夜鹤怨(贞观)。

现代解析

这首《竹炉联句》是清代七位文人(孙致弥、姜宸英等)接力创作的联句诗,像一场文字版的"击鼓传花"。全诗围绕一只竹茶炉展开,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它的魅力:

1. 竹炉的诞生记
诗的前半段像一部微型纪录片:先描写无锡惠山(西神山)的泉水,虽然比不上名泉中泠泉,但山僧用松根当凳子,就地取材用竹子制作茶炉。这个炉子设计很巧妙——红泥包边、竹条编织,下面进风、中间烧火,煮茶时能听到"松涛声"般的水沸声。众人用素雅瓷器分茶,边喝边赏景,完全沉浸在山野之趣中。

2. 文人的雅集狂欢
中间部分记录了文人聚会的快乐:他们不仅品茶,还当场写诗、画画、赏字。有人写篆书像古青铜器上的花纹,有人写行草堪比王羲之。这些描写让我们看到古代文人聚会的真实场景——艺术创作就是他们的"派对游戏"。

3. 茶炉承载的时光记忆
后半段情绪转向深沉:这只茶炉历经战乱流落民间,后来偶然被重新发现。诗人像遇见老友般激动,用"双剑合璧"的典故形容重逢之喜。最后大家约定要带着茶炉归隐田园,别让鹤鸣声(象征高洁生活)因无人欣赏而哀怨。

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 器物有温度:一只普通竹炉串联起自然之美、友情之乐和岁月沧桑,说明古人珍视物品背后的故事。
- 生活即艺术:从烧火煮茶到写字画画,他们把日常过成风雅的诗,这种生活态度至今令人向往。
- 接力创作的新鲜感:七人轮流写四句,像不同镜头切换,时而特写茶汤气泡,时而远景山水茅屋,画面感极强。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