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黄湄给谏属题红袖乌丝图二首 其二

横幅看题幼妇辞,个中多识背时宜。
只除一事曾瞒却,谏草焚来不遣知。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名为《红袖乌丝图》的画面,并通过这幅画作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和自身经历的感慨。

首句“横幅看题幼妇辞”,意思是说,这幅画的横幅上题写的诗句,看起来像是出自一位年轻女子之手,言辞中充满了柔情和细腻。这里的“幼妇辞”暗示了诗句的温婉和感性。

第二句“个中多识背时宜”,则指出画中所描绘的内容,其实蕴含着许多与时局不符的思想或情感。这里的“背时宜”意味着这些内容可能不符合当时的主流观点或社会规范,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第三句“只除一事曾瞒却”,笔锋一转,提到作者自己曾经隐瞒了一件事。这里的“瞒却”表示这件事被刻意隐藏起来,没有让外界知晓。

最后一句“谏草焚来不遣知”,进一步解释了作者隐瞒的事情:他曾写过谏言草稿,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将其焚毁,不让别人知道。这里的“谏草”指的是对朝廷或上级提出的批评或建议,而“焚来不遣知”则表明作者在表达意见时,选择了自我克制,没有公开这些谏言。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一幅画作,隐喻了作者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权衡表达与隐忍。他既感叹世事的不合时宜,又透露了自己曾经在表达意见时的谨慎与保留。这种既想发声又不得不压抑的矛盾心理,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和现实的无奈。诗词的魅力在于它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让人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