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述去冬时事(发表于1896年)
时十一月岁乙未(编者按:乙未,即1895年。),台山北海如波沸。
遗民义气薄云霄,欲转汉天回汉地。
骤似雄风吹雨来,复似怒潮挟沙至。
重重夜袭台北城,惊杀倭兵失梦寐。
城头半夜起狼烟,城外连天列象燧。
倭酋持枪尽欲狂,倭卒寻刀起如醉。
越日彼族元节天,不成拜贺不就次。
电达全台皆戒严,火急三军齐结驷。
延城驱出领袖人,束以羁绁防生事。
是乃逢迎趋利徒,岂有才情能树帜。
狐疑鼠窜空怔营,维时外间尚无意。
彼族杀气犹未降,压阵冲锋出大帅。
天使遗民成国殇,二三首雄中炮踬。
雄徒四散登于山,可哀良善遭斩劓。
冬风惨惨吹哭声,阴雨凄凄飘肉骴。
平民庐舍数千家,灰烬之中无位置。
逃亡耕夫诈诱归,复以一坑除芒刺。
是时我正丧所生,倚门夜泣皋鱼泪。
闻之意惨心复摧,不能哀吟亦酸鼻。
年来衔石不能填,叹息海天出魍魅。
呜呼七哀兮,哀不尽,风云气。
遗民义气薄云霄,欲转汉天回汉地。
骤似雄风吹雨来,复似怒潮挟沙至。
重重夜袭台北城,惊杀倭兵失梦寐。
城头半夜起狼烟,城外连天列象燧。
倭酋持枪尽欲狂,倭卒寻刀起如醉。
越日彼族元节天,不成拜贺不就次。
电达全台皆戒严,火急三军齐结驷。
延城驱出领袖人,束以羁绁防生事。
是乃逢迎趋利徒,岂有才情能树帜。
狐疑鼠窜空怔营,维时外间尚无意。
彼族杀气犹未降,压阵冲锋出大帅。
天使遗民成国殇,二三首雄中炮踬。
雄徒四散登于山,可哀良善遭斩劓。
冬风惨惨吹哭声,阴雨凄凄飘肉骴。
平民庐舍数千家,灰烬之中无位置。
逃亡耕夫诈诱归,复以一坑除芒刺。
是时我正丧所生,倚门夜泣皋鱼泪。
闻之意惨心复摧,不能哀吟亦酸鼻。
年来衔石不能填,叹息海天出魍魅。
呜呼七哀兮,哀不尽,风云气。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1895年台湾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悲壮历史,用生动的比喻和强烈的画面感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诗中开篇用"台山北海如波沸"形容局势动荡,百姓义愤填膺想要收复失地。"雄风吹雨""怒潮挟沙"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起义军势如破竹的攻势,让日军措手不及。半夜突袭台北城的场景中,"狼烟""象燧"这些古代战争意象的运用,烘托出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
诗人用讽刺的笔调描写日军慌乱的样子:指挥官发狂、士兵醉醺醺地找武器,连新年庆祝都取消了。当日军反扑时,起义领袖被捕,诗人痛斥这些人是"逢迎趋利"的懦夫。随后笔锋一转,描写了惨烈的战况:义军首领中炮牺牲,百姓流离失所,房屋化为灰烬。最令人痛心的是,返乡农民被诱骗后遭到集体屠杀。
最后诗人联系自身丧亲之痛,表达了对时局的无力感。"衔石不能填"化用精卫填海的典故,暗喻救国无门的悲愤。全诗以"七哀"作结,将个人哀伤升华为民族之痛,风云激荡中饱含血泪。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电影镜头般的画面感再现历史场景
2. 善用比喻让抽象的战况变得具体可感
3. 既有大场面描写,又有个体命运的特写
4. 将个人情感与民族命运紧密结合
5. 悲壮中透着不屈,绝望里藏着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