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焦山 其一

碧岫沧波上,幽人旧隐称。
云藏三诏洞,林寂四禅僧(禅,伍本作“时”。)。
岸火分京口,江涛接广陵。
岂徒中泠水⑴,能使客心澄。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焦山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气息,表达了作者在山水间获得心灵宁静的感受。

前两句"碧岫沧波上,幽人旧隐称"勾勒出焦山的整体画面:青翠的山峰耸立在碧波之上,这里曾是隐士居住的胜地。"碧岫"指青翠的山峰,"沧波"是深绿色的江水,色彩对比鲜明。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焦山的景致:"云藏三诏洞"写云雾缭绕的山洞,传说与皇帝诏书有关;"林寂四禅僧"表现树林中静修的僧人;"岸火分京口,江涛接广陵"则描绘江岸灯火与滔滔江水,将京口(镇江)和广陵(扬州)两地连接起来。这些景物既有自然之美,又蕴含人文底蕴。

最后两句"岂徒中泠水,能使客心澄"是点睛之笔。中泠泉是当地名泉,但作者说不仅是泉水能让人心静,整个焦山的山水风光都能洗涤心灵。这里用反问句式,强调了焦山整体的净化心灵之效。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山水、云雾、僧人、灯火等意象的组合,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在自然中获得心灵慰藉的感受。诗中远近景交替,动静结合,既有具体景物描写,又有整体氛围渲染,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