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一种对人生奔波和离别的感慨,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诗的开头,作者感叹自己南北奔波,这种劳碌的状态让人感到可笑。因为时间飞逝,自己已经不再年轻,青春时光早已悄悄溜走。这里流露出一种对年华逝去的惋惜。
接着,作者提到自己之所以如此奔波,是因为要维护家族的传承和门户。为了这个责任,他不得不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离别。这体现了作者对家族责任的承担,以及对离别之苦的无奈。
在第三联中,作者提到自己只能通过饮酒来暂时逃避离别带来的痛苦,但即便如此,也无法写出能够与送春词相媲美的长诗。这说明作者内心的情感复杂,无法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
最后,作者告诉家人,不要再去讨论未来会有多少忧愁,因为从眼前的灯光下,他已经看到自己鬓角的白发,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这里既有对未来的担忧,也有对现实的接受。
整首诗词通过对奔波、离别、时光流逝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家族责任的承担,情感真挚,读来令人感慨。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