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秋兴八首庚子十月望日 其六

发兵每叹白人头,况复艰危历九秋。比景即看在内地,澜沧能免为他愁。

衣冠未许群羌僰,国士终难寄海鸥。叹息祖宗规画远,西南容易弃并州。

现代解析

《后秋兴八首庚子十月望日 其六》这首诗词,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首句“发兵每叹白人头”,意思是每次发兵征战,都让人感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无奈,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接着,“况复艰危历九秋”进一步强调了局势的艰难和危险,这种困境已经持续了很久。

“比景即看在内地,澜沧能免为他愁”,这两句说的是,内地的景象已经让人担忧,而澜沧江一带也难以逃脱同样的困境。作者通过对比内地和边疆的境况,表达了对国家整体形势的忧虑。

“衣冠未许群羌僰,国士终难寄海鸥”,这里的“衣冠”指的是中原的文明,而“群羌僰”则是指边疆的少数民族。作者感叹中原的文明难以影响到边疆,而那些有才能的人也难以在这动荡的时代找到安身之处。

最后两句“叹息祖宗规画远,西南容易弃并州”,作者叹息祖辈们的长远规划,如今却难以实现,西南的领土也轻易地失去了。这表达了对国家领土完整和祖辈努力的惋惜。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战争、国家困境和历史变迁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祖辈努力的怀念。诗词语言简洁,情感深沉,读来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和时代的无奈。

钱谦益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进士,他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在明末他作为东林党首领,已颇具影响。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仍为礼部侍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