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二首 其二

每见田园辄自招,倦飞不拟控扶摇。
共疑杨恽非锄豆,谁信刘章解立苗。
老去尚贪彭泽米,梦归时到锦江桥。
宦游莫作无家客,举族长悬似细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宦游途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感慨,语言平实却情感真挚。

前两句写诗人看到田园就忍不住想归隐,像飞累的鸟儿不想再奋力高飞。他用杨恽(汉代官员,被贬后种田)和刘章(汉代种田能手)的典故,自嘲说:别人可能不信我这个做官的人真会种地,但我心里确实渴望这样的生活。

中间四句更直白:年纪大了还贪恋陶渊明(彭泽县令)那样的田园生活,梦里常回到成都(锦江桥代表蜀地故乡)。这是在说,无论身体在哪,心始终系着家乡的平淡日子。

最后两句是劝诫:做官漂泊别忘记家,否则全家都会像细腰蜂(传说中无家的蜂)一样悬在空中无处依托。这里用"细腰"的比喻,生动道出了无根漂泊的凄凉。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种田典故和陶渊明等形象,把归隐愿望写得具体可感
2. "倦飞""梦归"等比喻通俗又贴切
3. 结尾的细腰蜂意象,把抽象的无家可归变得可视化
4. 语言如"贪彭泽米""时到锦江桥"等,都是生活化的表达

本质上是在说:做官虽好,不如回家种地。这种对简单生活的渴望,今天很多奔波忙碌的现代人也能感同身受。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