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相公中伏日池亭宴会(得山字)

何言避徂暑,清宴水轩闲。
竹气阴池凤,云峰照衮山。
玳簪方映座,綵服亦承颜。
乐奏寒波上,杯香绿芰间。
瓜浮五色烂,帘捲半钩弯。
今日宾裾盛,袁刘岂足攀。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夏日池边宴会的闲适场景,充满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雅致情趣。以下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解析:

1. 主题与氛围
诗人用"避暑"开篇,但重点不在炎热,而是通过"清宴""水轩闲"等词营造出清凉悠闲的聚会氛围。就像现代人在酷暑天躲进空调房开派对,但古人选择在临水的亭子里享受自然凉意。

2. 自然与人文的互动
- 视觉美:竹子倒映池中像凤凰("竹气阴池凤"),云霞映照山峦如官服花纹("云峰照衮山"),用自然景物比喻华丽事物,虚实相生。
- 听觉与味觉:音乐声仿佛从清凉的水波上飘来("乐奏寒波上"),酒杯里浮动着荷叶的清香("杯香绿芰间"),调动多重感官体验。

3. 宴会细节生动
- 宾客装扮:用"玳簪"(玳瑁发簪)、"綵服"(彩绣礼服)等细节展现宾客的华贵。
- 食物趣味:西瓜切成五色浮在盘中("瓜浮五色烂"),帘子半卷如弯钩("帘捲半钩弯"),连切水果、卷帘子这样的小事都写得诗意盎然。

4. 结尾的幽默对比
最后说今天宴会的宾客衣袍华美,连历史名人袁绍、刘备都比不上("袁刘岂足攀"),带着调侃语气,暗示这场聚会的规格之高,也透露出主人的得意之情。

整体魅力
诗人把普通的避暑聚会写成"神仙派对":有竹林清风、山水倒影、音乐美酒、华服美食,所有细节都透着雅致。最妙的是那种举重若轻的笔调——明明是很讲究的场合,却写得轻松自在,让人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那个惬意悠然的夏日午后。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