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远望泰山时的震撼感受和丰富联想,语言生动,意境壮阔。
前两句"吁骇看山眼,迢遥岱色分"直接表达看到泰山时的惊叹:远远望去,泰山的青色山影在天地间格外分明。"吁骇"二字把那种倒吸一口凉气的震撼感写活了。
中间四句展开联想:三、四句"应为天下雨,不断封中云"想象泰山云海翻腾,仿佛在为天下行云布雨,暗示泰山在古人心中"掌管风雨"的神圣地位。五、六句"汉简千秋秘,秦松万壑闻"则联想到泰山承载的历史——汉代留下的简牍记载着千年秘密,秦始皇封禅时种的松树仍在山谷间传颂着古老故事。
最后两句"何当驰匹练,高揖碧霞君"是诗人的愿望:多想骑着白练般的云霞飞上泰山,向山顶的碧霞元君(泰山女神)恭敬行礼。这里用"匹练"形容云霞,既形象又充满动感,把登山想象成驾云飞升的神奇之旅。
全诗把实景观察、历史想象和神话传说巧妙融合,既写出泰山的雄伟壮观,又赋予它浓厚的人文色彩。最妙的是诗人没有直接说"泰山多么伟大",而是通过自己的惊叹表情、丰富联想和浪漫愿望,让读者自然感受到泰山的非凡魅力。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