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灵鹫峰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禅意和超脱尘世的意境。
前两句点明地点——这是观音菩萨(大士)修行的地方,作者与同伴一起登上了这座位于五台山(台怀)的灵鹫峰。"共登"二字暗示这不是一个人的朝圣,而是结伴同行的修行之旅。
中间四句是登顶后的神奇体验:在佛光中翻阅经书(梵筴),在峰顶之外看到了指引修行的明灯(真灯)。举起手杖仿佛能驾驭清风,腾空而起时感觉虚空都可以作为依靠。这里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修行达到的境界——与自然融为一体,超脱了物理限制。
最后两句是感悟:当人修行到最高境界时,就能达到"人天相接"的状态,也就是凡人与佛的境界相通相融。而这样的境界,只有在登上最高处(既指山峰,也指修行的最高层次)时才能领悟。
全诗通过登山的过程,暗喻修行之路。从结伴出发,到经历神奇体验,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诗中"光""灯""风""虚"等意象都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但又不失生动形象,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那种超凡脱俗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