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普通人从挨冻到温饱的心理变化,以及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思考。
开头四句是作者的自述:昨天还在担心被子不够厚,今天高兴地赎回了当掉的皮袄。现在吃饱穿暖了,再也不用怕冬天的寒风。这里用"昨日""今日"的对比,突出生活境遇的改善,语言朴实得像在唠家常。
但接下来笔锋一转,作者想到了那些住在破巷子里的穷人:他们衣衫褴褛,在霜雪里奔波乞讨,却连口热饭都要不到。这里"肌肉天生同"说得特别实在——大家的身体都是一样的血肉之躯,凭什么有人挨饿受冻?这种对比让温饱后的喜悦蒙上了一层阴影。
最后两句是作者的自我宽慰:多余的福气要珍惜,但更要踏实苦干,用勤劳来回报老天的眷顾。没有说教的大道理,就像一个普通人在自言自语,却道出了"知足但不忘本"的生活智慧。
全诗的魅力在于用最生活化的场景(赎皮袄、见乞丐)展现人性温暖。作者不炫耀自己的好日子,反而因别人的苦难感到不安,这种将心比心的朴实情怀,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动人。最后提出的"勤劳报天"的想法,也符合老百姓最本真的处世哲学。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