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株蜘蛛莲(一种蔓生植物)的灵动之美,像一幅动态的田园小画。
前两句写蜘蛛莲纤细的藤蔓缠绕在竹子上,像一张轻盈的网。这里用"袅"字形容藤蔓柔韧摇摆的姿态,"瘦"字突出其纤细,而"网丝"的比喻让画面立刻生动起来。
中间两句突然加入声音和色彩:风吹过时,藤蔓上的露珠像古代五铢钱(圆形小铜钱)碰撞般叮当作响;春日的女子穿着青白色衣裳走过,与翠竹相映成趣。"锵然"这个拟声词让安静的植物突然有了清脆的声响。
最后两句最妙:沾着蓝靛色晨露的藤蔓散发着清香,连蝴蝶飞过都迟疑了——它可能把蜘蛛莲错认成了同类,或者被香气迷惑得不敢靠近。"靛露"的蓝色与"胡蝶"的彩色形成视觉碰撞,"顾生疑"三个字让画面活了起来,仿佛能看到蝴蝶悬停犹豫的瞬间。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微距镜头:从藤蔓的纤细,到露珠的晶莹,再到蝴蝶的迟疑,层层推进。诗人用"网丝"、"五铢"、"琅玕"这些精巧的比喻,把普通植物写出了珠宝般的质感,又在结尾用蝴蝶的疑惑制造了戏剧性,让静态的植物有了故事感。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