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居作

拙薄效从宦,孱羸希代耕。
终然尘省署,且复返柴荆。
出处讵从道,浮湛聊任情。
病多甘废弃,技短息逢迎。
越海慕康乐,游山怀尚平。
何时果林壑,偃仰遂吾生。

现代解析

这首诗《閒居作》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田园的向往,展现了古代文人在仕与隐之间的矛盾心理。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 前四句写作者认识到自己能力有限("拙薄""孱羸"),在官场("尘省署")难以施展抱负,决定回归田园("返柴荆")。"柴荆"指简陋的农家门,暗示归隐。

2. 中间四句用直白的语言说:做官还是隐居都不完全遵循道德准则("出处讵从道"),不如顺其自然。因为多病甘愿放弃仕途,又因缺乏逢迎技巧而选择退出官场。

3. 最后四句通过两个典故表达理想生活:羡慕谢灵运(康乐)在越地山水间的闲适,向往尚平(东汉隐士)游历名山的自在。最后发出感叹:何时才能隐居山林("果林壑"),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偃仰遂吾生")。

诗中"偃仰"二字特别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躺着、仰着的悠闲姿态,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把古代知识分子既想建功立业,又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理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薛蕙

薛蕙(1489~1539年),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薛蕙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