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拜访白鹿书院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儒家圣贤之地的敬仰和向往。
开头两句"五百僧房外,岿然一讲堂"用对比手法,先写周围有很多僧房,但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巍然耸立的讲堂,突出了书院的核心地位。
三四句"曾蒙君子教,似到圣人乡"写作者曾在这里接受过教育,如今重游故地,感觉就像来到了圣人的故乡。这里既表达了对师长的感恩,也表现了对书院神圣氛围的敬畏。
五六句"六代诗书泽,千秋翰墨光"赞美书院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六代"指书院传承多代,"千秋"形容其影响深远。殿内悬挂的御笔匾额更增添了书院的荣耀。
最后两句"老思归宿地,端合扫门墙"是作者的真情流露。年迈的作者把这里视为精神归宿,甚至愿意在这里当个打扫庭院的普通人,表达了对书院深深的眷恋和向往。
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书院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儒家文化的崇敬和对精神家园的向往。诗中既有对过去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期许,读来令人感动。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