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哀婉的笔调悼念亡人,通过自然意象和生活细节的对比,传递出深切的悲痛与思念。
首联"凤池归去雁书迟,肠断红兰委露时"用"凤池"(象征高贵)和"雁书"(指书信)的意象,暗示逝者身份不凡却音讯断绝。"红兰委露"以凋零的兰花比喻生命消逝,奠定全诗哀伤基调。
颔联"湘浦霜寒凋玉羽,瑶台月冷折琼枝"进一步用两组意象:湘江边被寒霜打湿的羽毛、月宫中被折断的玉树,暗喻逝者如仙子般高洁却不幸早逝。这里的"玉羽""琼枝"都是对逝者品格的赞美。
颈联"牛衣却忆同贫贱,骊曲翻成永别离"突然转入现实回忆。"牛衣"是粗布衣服,指代贫贱时的相伴;"骊曲"指离别之歌,形成贫贱相守与永别离的巨大反差,突出物是人非的痛楚。
尾联"莫怪安仁头早白,空床长簟不胜悲"用"安仁"(西晋美男子潘安,此处诗人自比)的典故,说自己并非无故早生白发,而是因为独对空床竹席("长簟")的孤寂实在难以承受。最后以日常物品"空床""长簟"收束,将宏大悲痛落实到具体生活场景中。
全诗艺术特色在于:
1. 意象运用精巧:从神话(瑶台)到自然(红兰),从富贵(凤池)到贫贱(牛衣),形成多维度对比
2. 情感递进自然:由景入情,从追忆到现实,最后落点于当下悲怆
3. 用典不着痕迹:潘安典故的化用让悲痛更具历史厚重感
最打动人心的,是诗中那种"曾经共贫贱,如今难同富贵"的人生遗憾,以及"夜半无人时,独对空床席"的永恒孤独。这种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古典诗词的永恒魅力。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